“后队”变“前队”,武汉多举措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西安、郑州、长沙、武汉等省会城市,纷纷提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城市“比武”中,武汉如何当先锋、打头阵?
1月23日,证券时报记者从武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武汉设置了“两步走”的任务:到2025年,武汉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进出口总额达到5400亿元,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80条,中欧班列开行超过2000列。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枢纽,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化大都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700亿元,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达到120条。
迈向新时代内陆开放“前队”
近日,武汉市印发了《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了“一高五新”的目标定位。1个总体目标定位是:加快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5个具体目标定位是:“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努力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迈向新时代内陆开放的‘前队’。”武汉市发改委在发布会上表示,武汉有自身独特的科教人才、交通区位和生态禀赋优势。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有利于集聚创新动能,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有利于发挥枢纽功能,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把生态禀赋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月18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2023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2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武汉或将成为全国第八个GDP达到2万亿元规模的城市。
构建中部陆海大通道
武汉,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市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通道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纽带和“主动脉”,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介绍,武汉将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载体,加快推进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构建形成“四向十通道”的中部陆海大通道和辐射五大洲的航空运输大通道,扩大开放优势,实现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具体举措包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积极融入“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近洋直航,打造“汉亚560型”特色船队;到2025年,稳定运营武汉至日本、韩国近洋直航航线,探索加密武汉至东盟地区航线,不断拓展近洋辐射范围。
依托武汉天河机场客货运航线,完善通达全球区域经济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空中通道体系,逐步建成“东西呼应”(旧金山、纽约)的赴美通道、“独立成环”(莫斯科、圣彼得堡)的赴俄通道、“多点进出”(伦敦、巴黎)的赴欧通道以及中东转机的赴非通道。
协同花湖机场大力拓展以全货机航线为主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着力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
推动“新武汉造”扬帆出海
“十四五”以来,武汉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占湖北省比重超过50%。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以及装备制造为辅的四大外向型产业集群,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武汉市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
武汉市商务局表示,“十四五”期间,武汉市通过完善货物贸易促进政策,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特别是汽车整车出口规模突破130亿元、增长超12倍;新能源汽车出口起步快跑,东风、东本、岚图、路特斯等出口提速扩量,累计出口超70亿元。紧密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累计进口规模超120亿元,占武汉市进口比重提升至9%。
对于未来发展,武汉市商务局表示,将扶持一批头部企业,鼓励头部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促贸,加快吸引外向型制造业企业、贸易型总部企业、跨境电商生态链企业落地武汉。
同时,推动重点车企加速释放产能,促进汽车出口持续扩量增长。加快推进长飞先进半导体、光迅高端光电子器件、华星新型显示器件、天马微电子工业品模组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光电子信息领域外贸提质增效。加速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一批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