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支教”怎么就成了一本生意经

2024-02-13 29217阅读

  近日,某博主发布的一则“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获160万播放量,引发网友热议。“旅游支教”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

  一段时间以来,以“支教”为名的旅游团十分火爆。据了解,这些旅行团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从千元至万元不等,地点既有国外度假热门区域,如泰国、巴厘岛等,也有国内欠发达山区,大多以公益助学、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志愿服务的名义展开。调研发现,此类“旅游支教”已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在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项目中,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如出一辙;组织方名为“义工组织”,本质是商业化公司;宣称能够为参与者申请国内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却模糊不清。

“旅游支教”怎么就成了一本生意经

  近年来,一些组织者以支教为名,变相开发针对未成年人的旅游项目,声称可以提供包括游山玩水、行善助人、“背景提升”等复合型的价值回报,进而实现“提升软实力”“拉高综合成绩”等。这种所谓的“支教”,头顶公益帽子,打着“生意经”的算盘,属实功利性明显。

  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支教实际上是让广大志愿者帮助渴望知识的孩子,拓展其视野、丰富其学识、培塑其价值信念的一种教育新形式。然而,如今“旅游支教”行业乱象不止、发展偏离初衷本意,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和重视。为此,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质量的支教项目,要严令禁止、予以整改,一旦发现通过开具支教证书赚取非法收益的行为,应立即制止、查处。

  规范“旅游支教”,不仅要强监管、严法令,还要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各方对支教利他精神的思想认识。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真正关心教育的组织和人士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来,推动支教长效化、常态化,为山区孩子传递温暖、奉献爱心。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支教是一扇双向奔赴的窗口,我们乐见更多的组织者、志愿者参与进来,为贫困山区孩子播种爱与希望,呵护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推荐阅读:

保链稳链重在全面创新

合众人寿“踩雷”恒大:受困于超百亿地产投资

北京设立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 构建适度超前的政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