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美不可缺“湿”――写在第28个世界湿地日(视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日讯(记者 杨秀峰 李冬阳)今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口号是“人与湿地 生命交织”,旨在强调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人类从湿地生态系统中汲取营养、灵感和复原力,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修复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等功能。
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节日主题。
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香港1处)、58处国家重要湿地、903处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际湿地城市,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召开以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在筑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保护修复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探索湿地生态价值实现途径、参与和引领全球湿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我国已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考核范围。近两年还出台了湿地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5项,在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稳定的前提下,保护重点转向全面提升湿地质量。
不仅是国家层面在发力,为了加强湿地的保护修复,各地也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推进湿地保护与发展。比如,福建湄洲岛在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中,坚持每年实施一批生态廊道、沿海湿地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同时,当地林业、电力等部门构建绿色光伏供能系统,确保水质不受污染,保护湿地资源。经过不懈努力,湄洲岛鸟类、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物种不断丰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未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重心要从增加数量、扩张规模转向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桑达・蒙巴博士在为2024年世界湿地日的致辞中表示,尽管人类从湿地中获得了诸多好处,但湿地每天都会被人类破坏,世界湿地日旨在提高人们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