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记者 金昱希)5月18日,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原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六在浙江财经大学举行,本次分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翠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科研岗教授陈国权、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周俊、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黄红华、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雪锋、南京审计大学教授金太军等多位知名学者参与本次会议。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志岭主持本次分论坛。
黄志岭在开幕词中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于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结合,旨在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图为杨翠迎正在作报告。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杨翠迎在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问题思考”为题的报告中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作为一项创新政策,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发展非均衡性和不公平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全过程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动其均衡发展。
图为黄红华正在作报告。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黄红华以“跨层级制度创新的结构与过程”为主题进行演讲,他将舟山市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探讨了跨层级制度创新的具体环节和挑战。“制度创新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的多级协同,因此特别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相结合。”黄红华说。
图为周俊正在作报告。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周俊讨论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公益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她提出,金融创新与慈善创新的结合,特别是影响力投资和慈善信托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模式。
图为陈国权正在作报告。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陈国权在《基于当代中国实践的政府自主理论研究》这一报告中,围绕着公共管理的主体展开分析,指出其研究对象不应仅限于人民政府,还应包括具有国家性质的党组织,从而构建起中国独特的广义政府概念。
图为杨雪峰正在作报告。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杨雪锋深入解读了新质生产力促进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从技术、实践和理论三大逻辑出发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他指出,新质生产力与治理现代化两者逻辑契合,治理现代化内涵于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和改革命题,也是治理命题,而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将加快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图为金太军正在作报告。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金太军在《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分析》演讲中,分享了他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他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在应急管理领域,需要政界和学界的深度合作。
当下,新质生产力作为先端科技与创新生产要素重组而诞生的生产力新形态,正渐显其作为推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快速重塑、利益格局的根本变革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催生了对社会治理的新考验、新任务与新挑战。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和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治理现代化的平台,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发。
[ 责编:杨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