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 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1日讯(记者 魏金金)9月20日下午,北京文化论坛“以文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业沙龙在京举办。
与会专家基于在外交、公共关系、中文教育、旅游品牌等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强调了文明对话对于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克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挑战,以及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升与传播的可行路径。沙龙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主持。
嘉宾合影 资料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前中国驻非盟大使旷伟霖结合自身驻外大使工作经验,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文明对话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形成促进中非文明对话的新格局与新共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促进“一带一路”合作交流中,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做好政府交往的同时,积极开展更加广泛的民间和地方对话。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围绕开放、包容、融合三个关键词,指出目前仍面临文化差异、信息复杂性和信任缺失等难题,可以依托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塑造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形象,从而增进国际理解,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网络,消除误会分歧,提升参与国的国际影响力。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著名汉学家哈桑・拉杰卜回顾其在华留学期间真切感受到的文明交流魅力,认为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孔子学院的语言课程、文化活动,掀起了汉语学习热潮,为中埃两国合作与友谊奠定基础。语言学习在文明对话、民间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之路,更是文化与思想传播之路。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金晓蕾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中塞“铁杆朋友”关系,认为两国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具有深厚积淀。当前,中国通过图书译介、海外出版等直接方式,开启主动“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模式,塞尔维亚学者能够秉持中正平和的态度,阐释中国历史文化,叙述中国发展成就。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尼格・摩根教授结合其深耕的区域形象研究领域,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以通过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展示各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吸引国际游客。以举办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节庆、展览等活动为契机,聚焦故事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沉浸式的旅游文化体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项目,讲好“丝绸之路”故事。
范红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多样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通过对话和合作,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上的互联互通,还可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各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文明对话能够激发民间力量的参与,推动社会创新与文化交流,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共识,使“一带一路”倡议真正成为连接全球、共享未来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