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限制,青旅卡住了自己

2023-07-15 23662阅读

35岁这道“坎”,杀进了青年旅舍。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北京多家青年旅舍入住有18-35岁的年龄限制,引发热议。

消费者群情激奋,连青旅都开始搞年龄歧视了;商家忙着喊冤,年龄大的人上下床不安全,作息时间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我们作为商家,还不能有目标受众了吗?”对此,有法律人士表示,青旅提供住宿服务,对年龄作出相应的限制并没有超出必要限度,不能认定为违法违规。

事实上,已有商家直言,在此前的安排中,出现过年纪大的人嫌声音吵,遭到投诉的情况,因此旅舍决定将入住者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

但35岁设卡,却让消费者感到不适。“35岁究竟是青年还是中年”从来都不是风波的核心,大家真正在意的,不过是这条界限之下的区别对待。

35岁的限制,青旅卡住了自己

市场经济下做买卖,讲究供需双方你情我愿。商家可以提供建议做参考,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凡是可做好事前告知,比如对于环境安静、上下床便利与否等情况都可预告。

最忌讳的就是搞一条线“一刀切”,尤其是现代人最介意的年龄线。过去这些年,35岁仿佛成了一道坎,横亘在职场、婚恋、生育等诸多领域,于越来越多类似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模糊成一个标签,预示着被区别对待的可能。

青旅的这番操作,踩了社会情绪上的雷,也暴露了服务上的巨大缺口。国内青年旅店基本类似于经济型酒店,与其他服务业本质上并无区别。

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里,低价成了青旅的一种市场策略,但却忽略了低价不等于服务就可以肆意降标准。

服务业最看重体验,青旅也不例外。物理上的体验只是一面,心理上的体验更不该被忽视。有律师解读,从经营层面讲,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打造品牌特色,属于商家经营自主权的体现,不足以构成人身歧视。

但细节之处见诚意。很多时候,比起歧视更有杀伤力的,其实是“隐性歧视”,它们不会明晃晃地触犯法律,但却容易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

青旅象征着自由、开放和包容,也象征着一种生活态度,但这种美好向往与现实经营并不矛盾,尊重消费者选择,做到信息对称,一事一议别动辄拒人千里之外。

服务业复苏不易,考验的无非是经营者的管理能力、运营能力、执行能力,而这些就应该是服务业必备技能,切忌一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