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冰火两重天”,经销商要么转型要么转行
单车产值急剧下滑,后市场下游门店都在喊难,寒意传递到上游厂家,导致渠道在重构,产品也在重构。
01、冰火两重天
有一位经销商朋友,经营三家汽配连锁店十多年了,这两年发现怎么努力都是不可逆的业绩下滑,于是干脆把汽配生意全部交给店长们去维持,跨界接了一个大健康项目的浙江省代理,租写字楼玩起了新项目。
一位宁波经销商朋友,不断调整产品调整结构,两年下来盘子越做越小,干脆让店长去维持,自己跑到一带一路的最前沿去寻找新商机。
无独有偶,一位在杭州中心城区做豪车专修的朋友,发现这两年豪车车主也没那么“豪”了,能修的不换,如果发现需要大量更换维修的,干脆卖了燃油车更换电动车,单车产值肉眼可见地下滑。于是他们的方案就是想办法帮客户省钱,延长使用期限,维修而不是单纯换零件的方案越来越多。
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了5.5%,与此同时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61.6%;新三样正替代传统商贸领域成为新的出口支柱。国家总体在增长,但传统领域的增长已经见顶,传统后市场领域(批发贸易,维修)的衰退,与新三样的增长形成冰火两重天。
02、转型,或转行
2022年电车销量688万辆,占新车总量比重达25.6%,提前完成2025年规划。虽然满大街跑的车当中,10台还有8台是燃油车,但从增量上来看,电车增量会逐步取代燃油车的增量。
这意味着燃油车增量预期没有了,跟后市场传统配件的关联在哪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回想下2015-18年那段时间,新车销量蹭蹭涨,整个后市场热火朝天。产业链条上所有人都在畅想中国14亿人口,最少5亿辆车。
生产发动机配件的、生产润滑油配件的中小厂家,拼命生产、分发润滑油和汽车零件,经销商们也敢备货囤货,因为维修店的生意太好了,他们只看客情不看价钱,贵来贵卖。所以那时候,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会销、订货砸金蛋、订货国外游都在上演。
而现在呢?
燃油车的增量预期没了,就像股票一样,没有增量预期,经销商再也不会轻易备跟发动机有关的产品项目了。
越是这样,中小厂家为了维持生产,降价促销卷起来,市面上低价润滑油、发动机件越来越多。经销商一看没法玩了,干脆打包处理完,转型做电车、底盘或轮胎项目,这就形成了负面循环。
原来的经销渠道也因此正在经历重构。
第一种是产品重构,原来做发动机件润滑油的,转型做底盘、轮胎及养护项目了。
第二种是生意重构,原来做批发的,发现批发贸易利润空间太窄,利用对自身配件的了解,在下沉市场与人合伙,直面车主开起了门店。笔者了解到不少人选择了某猫某虎某狗等加盟。
第三种是跨界转行,把原来的生意交给团队维持,老板自己玩增量行业去了。比如大健康、新能源等等。不能维持的,干脆关店退休。
03、出路
笔者有位经销商朋友,他在19年抓住一个契机,承接了一批4S出来的贴膜车衣生意,开了第一家贴膜店。到今年为止已开了11家,在当地接了不少4S和二手车行改色贴膜的订单,算是成功转型,从配件批发进入车衣贴膜零售。
这里说的只是一种转型案例,每个人的资源和圈子不同,转型也因人而异。
不少原来做发动机件、润滑油的中小厂家应该特别有体感。以往那种全国找一批省级代理,怎么着都能过得去的生意模式,这两年突然怎么都玩不转了。
背后的逻辑就是渠道在大环境和电车冲击下进行重构。对没有预期的项目,经销渠道再也不会上新备货了。所以厂家需要了解渠道商的心理,及时转型,逐步从现有产品中挖掘新的转型点。
从上游厂家来看,新能源电控基本是车厂自己玩,或者与一级供应商联合开发;电池目前基本被头部宁王、比亚迪、中航占领。作为厂家,能玩的可能就是围绕电机领域,比如外壳、线圈,甚至整套电机的组装等。
从后市场经销渠道来看,有两个确定的方向:一个是底盘,一个是轮胎。
但这两个生意有很多坑,不要盲目切入进去,尤其是自己之前没涉猎过的。底盘件减震、摆臂、球头、球笼、半轴等,这些随便备货就要破7000多个SKU——掂量下这种大项目的资金周转率,以及自己团队是否有专人做推广。
轮胎生意的流水很大,但毛利很低。如果以前从没上过轮胎项目,也不要轻易进入。早在十年前厂家就在玩CTM了(厂家到门店),现在又有某虎某狗主打轮胎直接触达C端。
如果真想要做,上述项目也要以系统化逻辑做,比如底盘工位与供应一体、轮胎养护中心等。此外,资金占用不大的垂直品类也可以尝试引入,比如底盘里面的某一个部件,轮胎关联的补胎片、胎压传感器等。
最近门店端抖音引流很火,催生了各种培训班,上来就要你5000块学费,教你写剧本引流到门店。其实,抖音是需要长期持续坚持的事,不一定要玩剧本流,自己尝试拍一些维修保养的真实场景,可能更长久。现在抖音上全是同样的套路,而门店与车主的联系,更多还是需要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