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1港Y1 (139469): 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
原标题:G21港Y1 : 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
同类企业比较表
总资产(亿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资产收益率(%) | 资产负债率(%) |
1498.49 | 1080.85 | -0.54 | 72.96 |
119.76 | 219.96 | 5.73 | 48.68 |
683.82 | 256.57 | 1.45 | 69.34 |
信用评级报告
概况
1. 发行人概况
该公司系 2008年 7月经珠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关于珠海港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的批复》(珠府函[2008]154号文)设立。2008年 8月 11日,根据珠海市国资委《关于无偿划转珠海市港口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产权的通知》(珠国资[2008]186号文),珠海市港口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珠海港口企业集团”)100%的股权、格力港务有限公司(简称“格力港务”)100%的股权、珠海市汇畅洪湾港务有限公司(简称“汇畅洪湾港务”)100%的股权转至公司。2008年 12月 19日,公司取得珠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9年 6月 16日,根据珠海市国资委《关于吸收合并珠海市港口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通知》(珠国资[2009]205号文),珠海港集团吸收合并珠海港口企业集团,承继其债权债务和所有者权益。截至 2020年末,公司实收资本为 35.19亿元,股东为珠海市国资委。
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20〕10号)以及《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财资〔2020〕78号)要求,珠海市国资委划转公司国有股权(国有资本)的 10%至广东省财政厅,并于 2021年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此次变更后,珠海市国资委和广东省财政厅分别持有公司 90%和 10%股权。截至 2023年 3月末,公司实收资本仍为 35.19亿元,珠海市国资委持有公司 90%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该公司经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港口航运、物流供应链、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多元化的业务板1
块,旗下拥有珠海港股份(证券代码:000507.SZ)、通裕重工(证券代码:300185.SZ)、天能重工(证券代码:300569.SZ)、秀强股份(证券代码:300160.SZ)等多家 A股上市公司,以及珠海港昇、珠海港信等新三板挂牌公司。
业务
1. 外部环境
(1) 宏观因素
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稳增长政策发力;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
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景气度呈服务业强制造业弱的格局,商品贸易与投资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依然很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低迷且不稳。美联储 6月暂停加息,欧洲央行也放缓加息步长,持续的高利率环境下美欧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仍值得关注;美欧货币政策紧缩下,美元、欧元的供给持续回落,对全球流动性环境、外债压力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挑战。
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下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就业形势需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处于低位。工业中采矿业的生产增长明显放缓且盈利下降;除烟草制品、运输设备制造及
新能源汽车带动下的电气机械、仪表仪器、橡胶塑料制品、汽车制造等少部分制造业外,大多数制造业生产及经营绩效持续显著承压,且高技术制造业的表现自有数据以来首次弱于行业平均水平;公用事业中电力、燃气及供水行业盈利状况继续好转。服务消费带动消费较快增长,商品零售中家电、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建筑及装潢材料消费偏弱,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在政策扶持下收窄;剔除汇率因素后的出口疲弱。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取得新的进展,内外利差较大促使人民币面临阶段性贬值压力,境外机构对人民币证券资产的持有规模保持稳定,人民币的基本面基础较为坚实。
我国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扩大内需、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的长期政策部署;短期内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为稳增长、稳就业和防风险提供更有力支持。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专项债发行再度发力,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在扩大内需、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央行实行精准有力的稳健货币政策,综合运用降准、调低政策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大变革,有利于金融业的统一监管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的构建,对金融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2023年,随着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和稳地产政策延续后逐步显效,我国经济完成年度目标的信心充足。从中长期看,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不变。
(2) 行业因素
该公司主业收入呈现多元化,其中港口航运、物流供应链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公司物流供应链业务开展主要目的为港口码头聚货,主要围绕码头货种进行购销。2020年以来公司推进外延式并购,完成对通裕重工及天能重工的收购,新增较多先进制造板块收入。通裕重工主要从事铸锻件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风电行业;天能重工主要产品为风机塔架,加之公司已有的风电场业务,公司风电产业链布局得到一定加强。总体来看,公司运营受港口行业、风电行业的影响较大。
A. 港口行业
2022年,在通胀、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港口行业运营承压。2023年以来,尽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且国外需求疲软,但在国内消费增长、运输服务升级和市场预期改善的推动下,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同时,港口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地位仍稳固,港口在地方上的资源稀缺性使其仍能获得较好的政府支持,港口行业的基本面仍可保持稳定。
宏观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形势是影响我国港口行业活跃程度最重要的两大因素,港口行业随其波动呈现周期性。2022年,在通胀、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经初步核算,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 121.0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3%,经济增速放缓。当期港口吞吐量增幅不大,我国主要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 156.85亿吨,同比微增 0.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 46.07亿吨,同比下降 1.90%;集装箱吞吐量为 2.96亿 TEU,同比增长 4.70%。总体来看,2022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涨跌不一的景象,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外贸货物吞吐量出现普跌,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步增长。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呈温和复苏态势,当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 2.2%。尽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且国外需求疲软,但在国内消费增长、运输服务升级和市场预期改善的推动下,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同期我国港口共计完成货物吞吐量 38.54亿吨,同比增长 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 11.93亿吨,同比增长 7.8%;集装箱吞吐量 6973万 TEU,同比增长 3.5%。
从货种结构来看,我国港口码头的作业货种主要包括干散货、液体散货、件杂货、集装箱和滚装车辆等。近年来,前四大货种一直为集装箱、煤炭及制品、金属矿石和石油天然气及制品。我国港口行业的信用质量易受上述货种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影响。
我国港口集装箱业务对出口贸易的依赖度较高,较之散杂货业务,与国际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形势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2022年我国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96亿 TEU,同比增长 4.70%,增速较上年下降 2.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系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所致。
我国港口的下水煤炭主要是电煤,煤炭吞吐量与火力发电行业等高度相关。2022年,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到下游需求释放,但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没有根本转变,同时经济稳增长仍是我国经济的主基调,在国家及地方经济政策红利稳步释放下,叠加俄乌冲突带来的天然气供给不足以及供应链阻隔,亦传导至煤炭市场,对我国港口当年的煤炭吞吐量形成一定支撑。
我国港口吞吐的金属矿石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自 2014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 80%以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影响铁矿石进口的因素包括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状况、钢厂及贸易商对未来钢铁消费市场的预期。2022年,钢厂开工率下降,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数量下降,再加上铁矿石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到贸易商的囤货意愿,短期内铁矿石继续缺乏上涨动力,2022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数量为 11.07亿吨,同比减少1.50%,对我国港口的金属矿石吞吐量形成一定负面影响。
原油是影响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港口吞吐的石油、天然气及制品以进口原油为主,202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 71.2%,同比下降 0.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水平。2022年,受国际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涨,并维持震荡高位运行态势,影响到贸易商的囤货意愿,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为 5.08亿吨,同比减少 0.90%,亦对我国港口的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形成一定负面影响。
从我国前十大港口来看,2022年,除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为负增长外,其他 9个港口均为正增长;且除上海港货物吞吐量排序下降一位至全国第三(唐山港上升一位至全国第二)外,其他 8个港口的排序亦未发生变化。从货物吞吐量的增速看,烟台港以 9.26%的增速领先,随后是唐山港、日照港和广州港,增速分别为 6.43%、5.43%和 5.17%,其余港口增速均在 5%以下。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前十大港口中,除宁波舟山港、唐山港和广西北部湾港的货物吞吐量增速较高外,其余港口货物吞吐量均保持平稳增长。
图表 1. 我国前十大港口吞吐量情况(单位:亿吨、%)
2021年 | 2022年 | ||||||
港口 | 吞吐量 | 同比 | 港口 | 吞吐量 | 同比 | 港口 | 吞吐量 |
宁波舟山港 | 12.27 | 4.5 | 宁波舟山港 | 12.64 | 3.0 | 宁波舟山港 | 3.32 |
上海港 | 7.70 | 8.3 | 唐山港 | 7.69 | 6.4 | 唐山港 | 2.02 |
唐山港 | 7.22 | 2.8 | 上海港 | 7.28 | -5.5 | 上海港 | 1.92 |
青岛港 | 6.30 | 4.3 | 青岛港 | 6.58 | 4.3 | 青岛港 | 1.65 |
广州港 | 6.24 | 1.8 | 广州港 | 6.56 | 5.2 | 广州港 | 1.56 |
苏州港 | 5.66 | 2.1 | 苏州港 | 5.73 | 1.2 | 日照港 | 1.46 |
日照港 | 5.41 | 9.1 | 日照港 | 5.71 | 5.4 | 苏州港 | 1.37 |
天津港 | 5.30 | 5.3 | 天津港 | 5.49 | 3.7 | 天津港 | 1.33 |
烟台港 | 4.23 | 6.0 | 烟台港 | 4.63 | 9.3 | 烟台港 | 1.20 |
广西北部湾港 | 3.58 | 21.2 | 广西北部湾港 | 3.71 | 3.7 | 广西北部湾港 | 0.97 |
我国港口行业在早期管理体制改革中将经营权下放至地方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带来了重复建设、布局失衡和无序竞争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多次提出要防止出现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2012~2019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沿海建设投资额年度间持续呈负增长,内河建设投资额亦呈波动性下降。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经济回升、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2020年以来,我国沿海和内河建设投资额均表现为增长趋势,2020-2022年,我国沿海建设投资额分别为 626.00亿元、723.00亿元和 794.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9.51%、15.50%和 9.9%;内河建设投资额分别为 704.00亿元、743.00亿元和 86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4.73%、5.54%和 16.7%。
2023年以来,我国沿海和内河建设投资额均以较高增速保持增长,当年第一季度,我国沿海建设投资额为 180.62亿元,同比增长 13.53%;内河建设投资额为 216.35亿元,同比增长 48.35%。
同时,船舶大型化是全球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大航运企业纷纷采用大型船舶以降低营运成本,增强竞争力。如集装箱船,已从 1996年的 5000TEU发展到目前的 2.40万 TEU。大吨位船舶对港口的码头尺度、仓储容量、航道水深与集疏运能力等要求更高,我国港口码头泊位亦不断朝大型化发展。
政策环境方面,港口带来的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港口行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港口的发展提供支持。此外,各地方政府秉承“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战略理念,以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港口行业在布局发展、功能定位、港口收费、投融资体制、重组整合等方面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也较容易得到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图表 2. 2022年以来我国港口行业主要相关政策文件
文件名称 |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 规划》 |
《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及港 口岸线保护利用规划》 |
《关于减并港口收费等有 关事项的通知》 |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
《水运“十四五”发展规 划》 |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 规划》 |
《长航系统“十四五”发展 规划》 |
行业竞争格局/态势方面,近年来我国以省政府为主导的港口资源整合工作持续深入,绝大部分地区的整合方式及方向亦基本明确,主要分为省政府成立港口集团的行政型整合和省政府发起并引入专业港口运营商如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招商局集团”)的市场型整合两种模式。从整合效果看,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宁波-舟山港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整合效果,区域内主要港口资源均由整合主体统一运营,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其它部分省份(如江苏省等)受整合参与方较多、区域内港口运营主体较多以及被整合主体股权结构较为复杂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整合难度偏大,整体工作进程较为缓慢,相关效益短期内难以体现。总体来看,港口行业资源整合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港口区域内竞争环境,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港口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背景。
行业风险关注方面:多元化经营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港口企业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港口业务背景加大融资力度,不断拓展多元化业务。港口经营企业专业性强,运营管理相对封闭,而业务多元化主要涉及港口贸易、临港工业和对外港口投资等,其中贸易业务通常具有较显著的融资属性,较易形成风险敞口;临港工业投资同样面临着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短板;而部分企业的境外港口投资,还面临政治和汇率等风险。
盈利水平持续承压。我国港口的核心业务装卸堆存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处于较好水平,作业收费上的“价格战”现象随着竞争环境的优化将得以逐步改善,但在港口收费机制市场化及物流业降本增效等政策因素综合影响下,叠加成本转移压力较大,我国港口行业盈利水平持续承压。
安全生产风险。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毒货物的泄露、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等事故会对港口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如天津港爆炸事故,港口行业部分货种的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B. 风电行业
2020-2021年在国家政策推动及市场“抢装”需求增长的拉动下,风电行业投资景气度较高。在经历风电抢装潮后,我国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相继进入平价上网时代,2022年我国风电装机量出现阶段性下降,行业竞争加剧,风电机组的大型化成为发展趋势,对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带来挑战。长远来看,在国内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及“碳中和”目标指引下,风电行业发展仍具有较好前景。
风电作为技术成熟、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规模开发应用,我国已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国内风电行业的发展受国家对于风电开发建设总体方案、项目建设核准、上网电价保护、电价补贴等政策方面影响大。近年来通过《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明确了风电平价上网、竞争性配置的新模式。其中,根据 2019年 5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将陆上/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新核准的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 1月 1日至 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自 2021年 1月 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对 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 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的上网电价;2022年及以后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并网年份的指导价。受相关政策影响,2020-2021年风电行业存在一定抢装需求,投资景气度较高。
经历风电抢装潮之后,我国陆上和海上风电上网相继进入了平价化时代,2022年风电装机量有所下降。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发布的《2022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2022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 11,098台,容量 49.83GW,同比下降 10.3%;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44.67GW,占全部新增装机容量的 89.7%,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16GW,占全部新增装机容量的 10.3%。截至 2022年底,风电累计装机超过 18万台,容量超 390GW,其中,陆上累计装机容量 360GW,占全部累计装机容量的 92.3%;海上累计装机容量 30.5GW,占全部累计装机容量的 7.7%。
同时,风电机组的大型化的趋势愈发明显,2022年在我国新增吊装的风电机组中,4.0MW(不含)以下风电机组占比较 2021年下降幅度较大,4.0MW及以上规格风电机组占比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在 2022年新增吊装的风电机组中,陆上风电机组 5.0MW及以上的风电机组占比上升约 41.5个百分点。
单机容量在 8.0MW至 9.0MW(不含)的海上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占海上新增装机容量的 43.9%,占比最大。2022年海上风电新增吊装容量最大单机容量由 2021年的 10MW提升至 11MW,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 7.5%。
短期来看,随着“抢装”需求回落,短期风电建设规模或有波动,同时在“平价上网”、补贴退坡的大趋势下,产业链利润空间存在下行压力。2022年风电市场装机需求出现阶段性下降,市场多元化竞争愈发激烈。但长期来看,随着 2020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 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亿千瓦以上等任务,风电行业发展仍具有较好前景。
从行业竞争来看,风电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零部件和整机)和下游风电场运营三部分。关键原材料主要包括用于发动制造的稀土永磁材料,用于叶片制造的玻璃纤维、碳纤维,以及用于塔架制造的中厚板钢材,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叶片、发电机、轴承、齿轮箱、塔架等。中游制造商通过零部件制造,并组装成风电机组,出售给下游运营商用于风电厂运营。公司下属通裕重工处于中游制造环节;珠海港昇等属于下游风电场运营环节;天能重工以中游制造业务为主,同时也布局了一定风电场业务。国内风电场运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差异大;制造端,通裕重工、天能重工面临着金雷股份(300443.SZ)、吉鑫科技(601218.SH)、天顺风能(002531.SZ)、泰胜风能(300129.SZ)、大金重工(002487.SZ)等主要公司的竞争压力。
行业风险主要包括:(1)平价上网、补贴退坡及到位不及时风险;(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3)下游需求波动及弃风限电风险;(4)政策调整风险等。
2. 业务运营
该公司近年来外延式拓展力度较大,先后推进了对上市公司通裕重工、兴华港口、天能重工、秀强股份等的并购事项,随着相关企业陆续纳入并表范围,公司业务运营范围及经营规模实现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了目前港口航运、物流供应链、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多元化的业务板块。2022年,受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公司收入规模有所减少,主要是受物流供应链板块业务量收缩影响;同时,公司新能环保等板块保持稳步发展,业务收入仍有所增长。公司当年主业经营收益有所弱化,但股权投资仍能贡献一定投资收益,加之政府补助收益,可对公司利润形成补充。
该公司作为珠海市整合全市港口资源、大力推进珠海市港口行业发展所组建的企业集团,承担着珠海市“以港立市”的战略任务。公司港口主业涵盖码头运营、引航、船代、理货、报关、航道疏浚、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港口运营服务体系。此外,燃气、电力能源等业务的开展,也丰富了公司的业务结构。2020年以来,公司加大外延式拓展力度,推进并完成了对上市公司通裕重工、兴华港口、天能重工、秀强股份等的并购,公司并表范围进一步扩大。公司目前已形成了港口航运、物流供应链、能源环保、先进制造、航运金融等板块,收入来源较为多元化。
(1) 主业运营状况/竞争地位
2020-2022年和 2023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56.76亿元、322.47亿元、256.57亿元和 54.72亿元。随着外延式并购的推进,公司纳入并表范围企业数量增加,加之物流供应链业务规模的扩大,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5.71%。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和行业市场需求波动,2022年和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20.44%和增长 0.48%。
从各业务板块收入来看,2021年受业务量增长,并表范围扩大,以及收入板块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当年港口航运业务、物流供应链业务、能源环保业务及先进制造业务板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22年受外部客观因素、市场需求减少、贸易量收缩等影响,公司港口航运板块、物流供应链板块收入均出现减少;同时,能源环保板块随着业务规模扩大,2021年 4月收购秀强股份后并表收入2
进一步体现,以及收入分类调整等影响,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较多;先进制造板块收入相应有所减少;金融板块业务收入规模仍尚小。
图表 3. 公司核心业务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2020年度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 第一季度 | |
156.76 | 322.47 | 256.57 | 54.72 | |
金额 | 153.88 | 309.54 | 250.84 | 52.38 |
占比 | 98.16 | 95.99 | 97.76 | 95.72 |
金额 | 19.61 | 3 51.76 | 27.90 | 5.21 |
占比 | 12.51 | 16.05 | 10.87 | 9.53 |
金额 | 90.36 | 143.91 | 85.26 | 21.78 |
占比 | 57.64 | 44.63 | 33.23 | 39.80 |
金额 | 8.12 | 22.37 | 47.61 | 8.97 |
占比 | 5.18 | 6.94 | 18.56 | 16.39 |
金额 | 35.51 | 91.07 | 89.09 | 16.10 |
占比 | 22.65 | 28.24 | 34.72 | 29.43 |
金额 | 0.28 | 0.43 | 0.99 | 0.31 |
2
2022年将上市公司通裕重工和天能重工的发电相关收入纳入能源环保板块。
3
2021年含公司下属珠海港股份港口航运物流板块中的物流收入,涉及金额为 22.99亿元,主要为煤
2020年度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 第一季度 | |
占比 | 0.18 | 0.13 | 0.38 | 0.57 |
A. 港口航运业务
该公司多年来港口业务主要布局在珠海高栏、洪湾等港区,承担着珠海地区主要的集装箱吞吐任务和散杂货吞吐任务。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港口数量较多,珠海港与邻近港口经济腹地存在交叉,面对着与广州港、深圳港等港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公司通过持续推行西江战略等措施,不断加强港口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港口聚货能力,提高经营能力及整体竞争力。同时,围绕码头运营,公司还通过开展代理、报关、理货、仓储、运输、拖带等物流业务,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
码头泊位方面,该公司珠海的生产性泊位主要集中于高栏港区,高栏港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国际深水航线相距仅 9海里,具有建设 30万吨级深水码头的自然条件,是珠海市现在及未来港口建设发展的重点港区。2020年 11月,高栏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新增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同时,近年来随着西江战略的推进,公司已在云浮、梧州、桂平等西江流域重要节点进行布局,并推进了码头建设。2020年,为进一步增强港口业务的发展动力,实现西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港航、物4
流网络体系协同效应,珠海港股份完成收购兴华港口。兴华港口业务辐射长江流域,腹地内主要重点企业包括芬兰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江苏理文造纸、天顺风电等,经营货种包括纸浆及纸卷、钢材、原木、工程设备、集装箱及其他杂货。随着兴华港口并表,公司港口业务从珠三角地区拓展至长三角地区。
总体来看,该公司以高栏母港为核心,发挥旗下各码头重要节点作用,联合公司在物流、航运、港航配套及供应链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不断打造协同互补的港口集群。公司主要生产性泊位情况见下表。
图表 4. 截至 2023年 3月末公司主要生产性泊位情况
泊位 数 | 主要用途及靠泊能力 | 股权比例(%) |
8 | 高栏国码 2个 2万吨级、1个 7万吨级,高栏国码二期(2个 10 万吨级(可减载靠泊 15万吨)、1个 4万吨级、2个 3万吨级) | 100.00 |
2 | 2个 2万吨级多用途码头 | 100.00 |
3 | 3个 5000吨(预留 2万吨级结构)多用途码头 | 100.00 |
5 | 1个 15万吨(水工结构按 20万吨级)、3个 3000吨(水工结构 按 7万吨级)、1个 2000吨(水工结构按 7万吨级)干散货泊位 | 100.00 |
6 | 建有突堤式连片泊位 6个,其中 2个 8万吨级泊位(其中南侧大 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 15万吨级油轮设计),4个 5000吨级泊位 (水工结构均按靠泊 1万吨级油轮设计) | 45.00 |
3 | 2个 7万吨,1个 3000吨煤炭泊位 | 18.18 |
7 | 2个 10万吨级煤炭接卸泊位(水工结构按 15万吨级散货船设 计)、1个 5万吨级煤炭装船泊位、4个 3千吨级煤炭装船泊位 (水工结构按 1万吨级散货船设计)煤炭泊位 | 20.00 |
4
2020年 7月珠海港股份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珠海港香港有限公司(简称“珠海港香港”)向香港上市公司兴华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兴华港口,股票代码:01990.HK)全体股东发起自愿性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收购其 100%的股份;对价约为 21.15亿元港币(每股对价 2.597元港币),资金通过并购贷款方式解决。截止 2020年 9月 24日,珠海港香港接纳要约的无利害关系股份已完成股权变更登记手续,变更后,珠海港香港已持有兴华港口 95.9092%的股份,成为了兴华港口的控股股东,并于当月开始将其纳入并表范围。截止 2020年 11月 19日,珠海港香港已完成对兴华港口 100%股份的收购,兴华港口于
泊位 数 | 主要用途及靠泊能力 | 股权比例(%) |
5 | 2个 15万吨级(水工结构 20万吨级)散货泊位、2个 5万吨级通 用泊位、1个 3000吨级通用泊位 | 35.00 |
1 | 1个 10-15万吨级以上液化天然气泊位 | 3 |
3 | 3个 300吨级件杂货泊位 | 45.00 |
4 | 4个 1000吨级(经海事同意可靠泊 3000吨级作业)多用途泊位 | 100.00 |
12 | 12个 2000吨级泊位(其中 3个泊位用于内贸) | 86.24 |
4 | 4个 1000吨级多用途码头 | 72.00 |
1 | 1个 2000吨(可靠泊 3000吨级船舶)多用途泊位 | 55.00 |
16 | 4个 2000吨级、2个 3000吨级、2个 5000吨级、2个 1万吨级、 1个 3万吨级、1个 3.5万吨级、2个 5万吨级、2个 7万吨级件杂 通用泊位 | 100.00 |
码头运营方面,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推进码头建设及收购扩大码头产能,并通过西江战略、物流中心战略等的实施,扩大货源渠道,加大揽货力度。2021年得益于我国防控形势总体良好和国内产业链优势,在经济贸易基本面总体趋稳的情况下,沿海港口生产呈平稳增长态势。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及货源挖掘力度,积极拓展港口业务,当年吞吐量实现增长。2022年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外部客观因素等多重冲击,加之受补贴政策调整影响,公司 2022年吞吐量出现下滑。2023年一季度,随着国内经贸活动的恢复,公司当期货物吞吐量、散杂货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恢复增长。
图表 5. 公司旗下港口吞吐量情况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一季度 |
13,896 | 14,247 | 11,706 | 2,937 |
10,196 | 10,371 | 9,689 | 2,463 |
205 | 236 | 140 | 36 |
货种结构上,该公司下属港口吞吐货种包括集装箱和散杂货。从散杂货结构来看,煤炭、矿石、矿建材料等为主要货种。2022年,公司煤炭吞吐量下降主要受外贸煤进口量减少、国内煤炭保供限价政策等影响;同时,公司继续大力拓展矿石、建材、粮食等货源,并在轻工、医药产品等货种上取得了突破。近年来,公司散杂货以内贸为主,占比在 65%左右。
图表 6. 公司散杂货吞吐结构情况(单位:万吨)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4,321 | 4,459 | 3,395 |
1,564 | 1,372 | 1,571 |
455 | 886 | 782 |
1,552 | 1,592 | 2,012 |
- | - | 929 |
2,304 | 2,063 | 1,000 |
7,133 | 7,064 | 6,489 |
3,063 | 3,307 | 3,200 |
在客户拓展方面,该公司近年来引进了中远海、万海航运、上海泛亚等合作方,并通过深化与大客户的合作,与中远海集团、欧洲港口集团、中谷海运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加强港口物流中心建设。公仓、泉州、海口、福州、宁波、大连、上海、天津等内贸集装箱航线,以及至越南、日本、巴西等外贸航线;同时在“西江战略”的持续推进下,公司也已开通运营了高栏至梧州、贵港、佛山小塘、顺乐、新会、云浮、新会、阳江等多条西江驳船快线。截至 2023年 3月末,已开通沿海航线 35条,其中国际航线 13条,国内沿海航线 1条,西江航线 21条。随着众多航线的开通及运营,公司港口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得以完善,提升了港口物流服务能力,同时也能对吞吐量的提升起到带动作用。
此外,该公司围绕港口码头运营,提供与之相关的运输、货运代理、船舶代理、理货、报关、船舶拖带等物流相关服务。近年来为了推进物流产业链延伸,提升港口江海联运能力,积极向主动型港口转型,公司 2019年以来在自有运力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珠海港股份当年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港航江海联动配套项目,进行船舶的购置或建造。随着相关募投项目竣工交付,珠海港股份已累计投入运营 64艘船舶,其中沿海散货船 8艘、内河船 56艘,截至 2022年末自有运力已达 31万吨,总控制运力超过 150万吨。2022年以来,受市场低迷、运价下降等外部形势影响,航运板块运营总体承压。
在收费方面,该公司港口业务多年来参照执行交通部等部委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收费规则(内贸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港口收费规则(外贸部分)》、《国内水路集装箱港口收费办法》、《港口收费计费办法》等行业指导收费标准,并制定了集团内部统一的收费规则和费率。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部分货种的收费在行业指导价基础上有所浮动。2022年公司港口业务费率总体较为平稳,仅对个别收费项目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微调。物流费用方面采取包干费计收、分物流环节计收等方式,以月结为主。
项目方面,随着高栏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的竣工验收,该公司储备中的重大港口项目主要为港弘码头二期项目、集装箱码头三期项目,截至 2023年 3月末暂无实质性推进。
除了港口运营外,该公司近年来港口航运板块还包括港城建设业务,主要涉及土地一级开发、住宅代建、物业经营管理等。其中,土地一级开发方面,公司大突堤项目围堰工程开发规划填海造陆面积496.5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约 20亿元;2016年 10月其中 101.91万平方米用地完成挂牌出让。截至 2023年 3月末,公司大突堤项目累计现金回款约 5亿元,同时 2022年以珠海汇华控股集团有限公5
司(简称“珠海汇华”)股权置换账面余额 16.87亿元。截至 2023年 3月末,公司无其它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住宅代建方面,该公司近年来主要推进中海油唐家湾生活配套项目及平沙新城项目。中海油唐家湾生活配套项目系中海油驻珠海单位定向开发,公司收取包括项目实际总成本 3%的合理利润及 8%的代建管理费等。该项目已完工处于销售阶段,项目总投入为 12.71亿元,截至 2023年 3月末已销售回笼资金 8.56亿元,剩余可销售货值约 5.55亿元。平沙新城项目(包括海誉雅阁和海誉花园两个项目),土地面积合计 3.4万平方米,项目目前总投资合计 13.32亿元,2023年 3月末已完成投资 10.39亿元,项目均未开售。
B. 物流供应链业务
该公司依托港口及物流优势,开展物流供应链业务。公司物流供应链业务开展以为码头业务引货为主要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开展上下游商品贸易,主要以内销贸易为主,具体涉及代理采购、代理销售、自营业务模式。公司与贸易业务客户结算方式多样,主要为现汇和承兑汇票,账期一般最长为6个月;采购结算方式包括预付、现货现款、先货后款等多种形式。
该公司已初步建立起覆盖珠三角的销售网络,并拥有一定规模的客户资源。公司主要的贸易品种包括煤炭、油品、钢材、有色金属等,根据市场行情及客户需求,贸易品种年度间存在一定变化。2020-2022年和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物流供应链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 90.36亿元、143.91亿元、85.26亿元和 21.78亿元;同期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0.94%、0.86%、1.01%和 1.17%。2022年以来,公司贸易量有
5
2022年 8月公司与金湾区人民政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珠海汇华 12.12%股权作价 20亿元划转给公司,用以置换公司账面三项资产(包括大突堤土地一级开发成本、15万吨主航道工程尾款以及应收企业所压缩,业务收入规模下滑,利润空间仍较小。
图表 7. 公司主要贸易产品销售额情况(单位:亿元)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4.83 | 13.16 | 15.03 |
36.62 | 32.29 | 27.84 |
19.45 | 27.81 | 0.46 |
14.69 | -- | -- |
7.56 | 10.40 | 8.29 |
2.30 | 1.74 | 1.07 |
5.96 | 45.96 | 28.84 |
该公司计划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进供应链贸易发展。公司供应链贸易业务仍将围绕港口主业,为码头引货为主,通过加强上下游客户资质审查、控制货权、保证金及每日盯市等方式,加强业务环节风险的把控。
C. 能源环保
该公司能源环保业务主要包括电力能源业务和燃气业务,其中电力能源业务主要涉及自营和参股发电项目;燃气业务主要为管道燃气供气业务。2020-2022年和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能源环保业务收入分别为 8.12亿元、22.37亿元、47.61亿元和 8.97亿元,2022年收入出现增长主要系既有业务收入增长,同时当期将通裕重工的余热发电收入,以及天能重工的新能源发电收入分类调整至能源环保板块核算所致,2022年涉及金额分别为 5.36亿元和 5.35亿元。
电力能源业务
6
该公司电力能源业务运营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珠海港股份、天能重工等。
珠海港股份近年来电力能源业务以风电项目开发运营为主,并已形成了南北共 7个控股风电场项目,并参股多个风电及光伏项目的经营发展格局。2022年以来,珠海港股份主要推进了分布式光伏项目投入,于 4月、12月先后收购衢州风雅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吉瑞新能源有限公司和沧州盈辉新能源有限公司的 100%股权(共计出资 104.54万元),新增衢州物流园项目 3MW分布式光伏项目、德州7
17.23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沧州 5.67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等。截至 2023年 3月末,其控股风电项目装机容量为 328.66MW、参股风电项目权益装机容量为 83.52MW;控股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为33.5MW。
2020-2022年和 2023年第一季度,珠海港股份实现电力能源业务收入分别为 2.90亿元、3.67亿元、3.64亿元和 1.04亿元。控股风电场方面,高栏风电场、赤峰达里风电场、黄岗梁老虎洞风电场、大麦屿风电场、秦山风电场、安达风电场和杨村风电场,装机容量共计 328.66MW。由于受部分地区风资源状况影响,2022年 7个风电场项目上网电量同比略减约 1%;其中受地方政策及消纳情况影响,2022
6
2020年 11月以来,该公司推进了对上市公司天能重工的收购,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公司以每股 23.27元的价格分别受让天能重工控股股东郑旭和股东张世启持有的 28,687,500股和 11,040,140股股票,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郑旭、张世启将无条件、不可撤销地放弃持有天能重工全部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公司将相应持有天能重工 10.14%股份,取得天能重工控制权并实现并表。截至 2020年 12月 17日公司已完成第一阶段收购。第二阶段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及大宗交易的方式进行股份交易。截至 2021年2月末,公司已完成与郑旭的第二阶段交易;与张世启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继续双方的股份交易,截至2022年 2月末相关股份转让也已完结。同时,2021年 6月中国证监会同意天能重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公司以每股 8.99元价格认购天能重工定向发行的 111,356,603股股票,出资额 10.01亿元。(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