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离千万人口还有多远?

2023-09-27 34047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各地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南京终于出手了。

南京离千万人口还有多远?

一出手就是两大狠招:9月4日,南京宣布降低落户门槛,35岁以下大专学历缴纳社保即可落户;半个月后,南京再发“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面向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1000―2000万元支持,综合资助最高达1亿元。

六朝古都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经济基础,科教资源尤为丰富。但长期以来,“下沉制造业抢不到普工,上游高端产业留不住人才”,始终是南京的隐忧。

南京 图源:图虫创意

虽跻身经济总量前十强城市,但南京人口数量迟迟未能突破千万――2022年人口增量6.77万,在省会城市中也仅居中游。

此番高调宣布,南京的“求贤若渴”已表露无遗。但低调已久的南京能否在各地的人才争夺战中居于上风?

对手云集

2022年末,南京全市常住人口949.11万人。距离各大城市梦寐以求的“千万人口”,尚有一些差距。

2018-2022年,南京人口净流入始终为正且较稳定,平均每年人口增量在6万人左右。如果依旧保持目前的增速,那么南京将在2030年前后到达千万人口。

而按照《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5年南京常住人口将达到一千万。

显然,目前的增速并不能满足规划目标。

南京早就开始努力了。2018年,南京的1号文就聚焦人才安居,给不同类型人才相应的补贴;2022年,南京修改积分落户办法,提出在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缴纳社保的均可计入年限。

面对毕业生群体,南京更是不遗余力地抢留。

根据南京市人社局数据,近年来,南京市持续优化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群超150万人,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2.68万人,在宁高校毕业生留宁率从之前的约两成,提升至现占1/3左右。

图源:图虫创意

不过,在长三角一众竞争对手中,虽然身为省会,南京的人口吸引力并没有明显提升。

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南京无缘人口吸引力前十,位居第14,2020年下滑至17位,2022年重回第14位。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南京人口增量仅131万,对比苏州的229万,差距近百万。人口增量也不及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合肥、上海、宁波、金华多地。

对比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作为数字经济高地,杭州一直是长三角“人口收割机”,人口增量多年领跑;苏州作为江苏全省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仅今年上半年,人口已再劲增8.97万。

宁波、合肥等后起之秀更不容小觑。合肥去年人口增量跃至长三角地区第二,并计划在2023年新引进大学生不少于30万人;同样正冲击千万人口之都的宁波,对新引进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每年1万元的租房补贴,连续发放3年。

作为制造强市,大量优质的就业机会和各种诚意满满的补贴,成为吸引人口和人才的关键。

寻求突围

从数据来看,南京在过去十年间人口增量落于下风,落户门槛高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科落户的要求甚至高于深圳,在新一线城市中也属门槛最高。

但这也给南京带来了独特的优势――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者达到3.5万人,在全国仅次于北京。而回顾过去包括此次的引才政策,“高层次人才”依旧是南京最为渴求的。

观自身,科教资源是南京最大的优势。根据2022年统计公报,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1所,其中13所为双一流大学,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大学生77.77万人,在学研究生19.50万人,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1家,其中国家级31家。

然而,人口学历和科教资源似乎未能完全转换成南京的创新优势。

2017年曾有一篇名为《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文章刷屏。文章作者写道,他所接触的优秀年轻人在毕业后大多选择离开南京,主要原因缺乏提供高收入就业岗位的新经济。

图源:图虫创意

尽管部分数据值得商榷,但还是引起当地决策者的重视,“南京怎么留住人才?制约因素是什么?”

2018年,南京的“新年第一会”以“创新名城建设大会”为主题。当时,南京提出,与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的科教、区位、文化等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

由此,瓶颈凸显。

从产业来看,电子、石化、钢铁、汽车仍是南京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近期受产业调整、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也直接导致南京在2021-2022年,经济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上半年增速也仅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

在捕捉新兴产业风口上,南京显得有些迟缓。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虽有传统汽车产业托底,但转型较慢,在最新的胡润产业聚集排行榜上仅位列第14位,落后于同省的苏州、常州。

在高新技术产业上,2022年全年,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4347.33亿元。而苏州的这一数字为1.57万亿元,高出南京三倍以上。

“对于南京来说,最需要做的是赶快构建自己的经济核心,形成自己的经济增长极,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南京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其实南京更需要的,是逐渐摆脱之前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桎梏,形成整个长三角的推动体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南京最新明晰的产业方向为“2+6+6”: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2大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6大产业集群,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6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人随产业走,产业因人兴。实际上,南京的引才新政也已明说:争取人才的目的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举例来说,“重点产业人才7策”中提出,对龙头企业与在宁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的,给予企业最高200万元资助。即依托科教优势,与创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畅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南京拿出真金白银,在一流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创新平台共建以及人才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的人才吸引力、学科竞争力和创新驱动。”东南大学人才办主任段伦博说。

政策已落定,南京摆出拼搏之姿。创新能否持续,人口或人才如何“用脚投票”,南京要做的或许还有很多。

推荐阅读:

京山轻机:公司业务布局的情况,请您查阅公司在巨潮资讯网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

360数科更名奇富科技 全面拥抱金融科技新战略

人保车险|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