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2亿定了!内蒙古打响化债第一枪,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偿还政府拖欠的企业账款,未来地方财政出路在哪?

2023-09-30 26034阅读

在天津、云南两省交通系统“讨薪”风波中,地方债问题的“冰山一角”再次暴露在普罗大众眼中。

自今年3月份起,天津公交拖欠工资的内容开始在天津市人民政府问政平台上出现,3月14日有留言称,“天津公交每个月应该25号开工资,现在拖到下个月的15号”。8月23日,又有居民在问政平台留言称:天津公交集团连续数月拖欠员工工资。

此外,网络上陆续出现自称天津公交集团司机的用户发文,声称被拖欠了3个月工资。

近日,多名网友反映昆明地铁员工被欠薪数月,也有员工称养老保险和公积金已断缴。在昆明地铁官方视频平台账号的评论区,出现不少关于讨薪的评论。

在天津公交欠薪被曝光之后,有天津公交集团员工称目前已经补发了6、7月份的工资,还拖欠1个月。但是昆明地铁员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该公司一中层表示最近很艰难,总得挺过去。政府人士称暂时有困难,正想办法解决,地铁不会停运。

内蒙古打响化债第一枪

在地方债务问题风险开始挤牙膏似的暴露后,“天量地方债”化解问题终于迎来重大进展,内蒙古率先打响了第一枪。成为首个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省份。自此,我国又一次化债正式拉开“大幕”。

据一份文件显示,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九期至十一期)信息披露,拟发行金额663.2亿元。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九期)发行金额为274.4亿元;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十期)发行金额为194.4亿元;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十一期)发行金额为194.4亿元。

据悉,此次内蒙古发行的再融资一般债券没有用于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而是用于偿还2018年之前认定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拖欠企业账款,意味着这是特殊再融资债券的类型。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内蒙古本次发行的三期再融资债应属于“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特殊再融资债券整体安排的一部分,预计假期后其他省份也会陆续开始发行,发行额度有可能超过1.5万亿元。

对此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债务重组的一个开始。此前不久,达利欧在与凤凰网财经《封面》对话过程中提供了他的非常规视角。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债务重组阶段,并且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去杠杆和重组的阶段,会使得资本被更有效地利用”,达利欧强调,一个优美的去杠杆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平衡,让经济不出现过分的低迷和过度的通胀。

共开展了三轮债务置换

再次之前,从2015年起,我国共开展了三轮隐性债务置换,前两轮是以置换债的形式,后一轮是以特殊再融资债的形式。

第一轮(2015-2018年):置换债“登上舞台”。 2008年11月,“四万亿”计划下地方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投债开始大规模发行,为地方债隐性化问题埋下伏笔。为将隐性债显性化,2015年政府开启了第一轮大规模化债。在2015至2018年期间共计发行了12.2万亿元的置换债,其中经济实力较强(如江苏省)或债务负担较重(如贵州省)获得的置换债支持力度较大。通过将大规模高成本债务转化为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政府债券,债券发行人也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化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随之降低。

第二轮(2019年):置换债“重磅归来”。 在个别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背景下,新一轮隐性债务风险似乎又在路上。2018年8月国务院下达《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要求在5-10年间将隐性债务化解完毕,第二轮地方债务置换也提上日程。2019年财政部选取了辽宁、贵州、内蒙古、湖南、甘肃、云南六个省份,采用竞争性立项的方式选择部分县市开展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此轮化债中置换债发行规模约为1579亿元,虽然整体看来规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尾部区域政府的流动性压力。

第三轮(2020-2022年):特殊再融资债取代置换债,成为化债“新角色”。 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0年12月江苏省率先行动,发布了专门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即现在所称的“特殊再融资债券”),为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目前城投债余额135797亿元

根据公开发债数据,今年8月份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1.3万亿元,创年内新高。今年前8个月,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6.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3%),创同期历史新高。地方债付息支出也在2022年突破1万亿元。

截止目前城投债余额135797亿元,地方隐债存量不减,增量继续,呈现区域分化。从期限看,城投债未来两年集中到期,部分区域偿付压力大。从偿还能力看,隐债化解期限过。

而从财政收入看,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20.37万亿,完成预算收入规模的96.9%,预算收入完成率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公共财政和政府性基金这两本账实际总收入比预算收入少2.7万亿。

至于未来地方财政出路在哪?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研报中表示,走出财政困境。站在更长远的角度,财政必须站在国家治理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而非账房先生的视角出发,要立足人口老龄化、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企业、科学家各方面积极性的角度构建新的财政和税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