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韧性显现 仍须提振信心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主体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经营主体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和企业家表示,随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趋势向好。虽然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景气度总体平稳,但其发展信心和活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今年下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近段时间,各相关部门、各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局的成立,进一步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受访者表示,随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企业发展信心正在加快恢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公平”依然是提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信心的关键词。
提振民企发展信心和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振民企发展信心,首先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着力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公平竞争现象。深化国企改革,聚焦主责主业,给民营企业更多发展空间。
民建北京市委民企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萧文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部门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等方面下功夫,破除民营企业身份不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长沙民建企业发展中心主任李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在对待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工作时,应将公正、公平、公开、诚信、守约落实到位。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平等保护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实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对症下药破解难题提信心
融资难、拖欠账款、投资意愿不强……如何破除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话题。
在调研中,李坤发现,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虽然金融机构现有很多信贷产品和政策,但对初创或经营规模小、产业链上优势不明显的企业来说,银行会考虑风险防控因素,能提供的产品和资金都不多,资本市场一般也不会太关注和投资这些企业。对此,他建议,各金融服务机构应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尽职免责的适当范围,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家的普惠金融支持,及时给他们输送经营发展的“血液”。此外,各级政府应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成效,呈现在岗位的绩效考核中。
新官不理旧账、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行为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坦言,因地方政府拖欠账款而影响企业发展,有的账款拖欠已达十余年之久。对此,马淑萍表示,当前,要着力解决账款拖欠问题,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要继续开展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快研究建立解决账款拖欠的长效机制,重点研究完善拖欠治理制度,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鼓励措施。
此外,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稳定、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禁止以各种名目乱收费、乱罚款和乱征税行为。增强监管执法透明度,权责清单、执法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在加强民企投资意愿方面,萧文亭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民间资本投资的制度供给。李坤表示,我国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鼓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家振奋信心,加强投资意愿、创新意识,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