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2023
A股IPO节奏趋缓
头部投行加码北交所
中国基金报记者 闫晶滢
2023年,在A股IPO、再融资收紧的背景下,券商投行业务有所承压。
Wind数据显示,按上市日计算,截至12月20日,年内A股股权融资规模为1.11万亿元,募集家数为791家,较上年同期均有明显缩水。其中,IPO首发数量为305家,募集资金总额3502.24亿元。而2022年全年共有428家IPO,募资金额为5868.86亿元。
与项目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多的IPO项目相比,再融资特别是定增业务才是中小券商投行更直接的收入来源。截至12月20日,a股市场年内共有29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319次定向增发融资,累计募集资金5666.56亿元,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在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
虽然2023年A股市场融资事件整体有所减少,但北交所的崛起为券商投行带来新动能。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北交所新增75家上市公司,总融资金额为144.29亿元,其中,超半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更令市场期待的是,北交所“直接IPO”政策有望落地。此前,北交所副总经理孙立曾公开表示,将推动注册制在北交所走深走实,更好支持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加快落地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制度。
市场火热之际,以往对于新三板、北交所较为冷淡的头部券商,今年以来在北交所的保荐承销项目数量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头部券商参与北交所积极性不断提升,具备先发优势的中小券商持续跟进,北交所成为券商投行的必争之地。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监管对投行内控管理的强化管理力度空前,超20家券商投行业务被“点名”。多家券商因保荐项目未勤勉尽责等原因遭遇行政处罚以及监管谈话、警示函等行政监管措施,部分券商甚至被暂停业务3到6个月不等。
另外,今年11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并向行业征求意见。其中,修订征求意见稿在评价范围中将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股转公司(北交所)相关投行业务全部纳入,基本实现对投行业务的全覆盖。据了解,近期2023年券商投行业务质量“试评价”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
证监会表示,后续将围绕推动全面实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以及机构监管转型为契机,坚持从严监管,常态化开展投行内控现场检查,紧盯“一查就撤”“带病闯关”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资格罚、经济罚等手段,督促证券公司持续提升执业质量、专业能力和内控水平,真正发挥“看门人”作用。
券商抢滩2万亿ETF大市场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Z
伴随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井喷式发展,各大券商今年纷纷发力争食ETF这块“大蛋糕”,有的从战略层面建立协同机制,有的从全国优选ETF投顾,各种ETF大赛也纷纷上演,券商已经成为ETF生态圈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与此同时,券商行业财富管理转型步伐持续向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指数化投资产品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投资者通过ETF进行交易和资产配置的需求越发凸显,ETF又与证券公司多条业务线密切相关,已成为证券公司抢滩布局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指数化投资品种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目前全市场ETF总规模已达2万亿元左右。搭乘指数投资大时代的东风,今年各大券商也纷纷发力ETF投顾业务。
例如,国泰君安证券在现有的首席投顾、首席理财投顾双百首席序列的基础上,又新建了“首席ETF投顾”团队。国信证券今年也进行了投顾队伍的序列改革,重新拆分为“专业投顾”和“理财规划师”两大序列。西部证券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和西部证券APP推出成体系的ETF投教短视频和直播服务。平安证券则采取总分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ETF投教和推广,引导客户参与ETF投资。
沪上一位券商业内人士表示,ETF业务已成券商必争之地,后续还将探索基于ETF开展全权委托投顾管理服务、以ETF作为底层资产开发智能投顾业务等。这些新业务的开展将进一步丰富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线,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在ETF大赛的发力与投入上,券商也展现出了高度一致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兴业证券、光大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证券等在内的超20家券商举办了ETF大赛。
“ETF大赛其实就是借助一场活动,打造一个联结多方的中心场景,发挥券商在ETF产品研究、投顾服务、创新营销场景等方面的渠道优势,真正将用户投资需求与券商服务能力相匹配,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沪上一位头部券商相关负责人表示。
ETF做市商也成为今年券商竞争“新高地”。记者注意到,今年有不少ETF产品引入了券商作为做市商,从单一券商包揽的ETF做市数量来看,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券商往往被更多基金管理公司选择。
“ETF做市作为一个新赛道,能够为券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做市业务有利于增强ETF流动性,在提高成交量的同时,也为做市商提供了更多收益。做市业务也可能与其他业务形成合力,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空间。”沪上一位券商业内人士说。
深圳一家头部券商表示,未来会以做市业务为主要抓手,在战略层面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整合全公司资源,拓展代销、做市、两融、券结、托管、场外衍生品等多种业务,共建ETF生态圈。从投教、营销活动、内容运营、平台营运、ETF产品券结模式等综合模式出发,围绕客户资产配置交易、融资等综合财富管理需求,推动ETF业务发展。
年内获批5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增至30家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券商资管近两年处于整固过程中,设立资管子公司和公募化发展成为2023年的重要特征和亮点。
年内5家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
12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文核准华福证券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华福资管)设立,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30家。算上此前已获批的国信资管、华安资管、国联资管、长城资管,年内获批设立的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5家,超过2022年的4家及2021年的1家。
相较2022年、2021年递交申请仍未获批的多家公司而言,今年以来获批的一些券商资管子公司进展速度较快。例如,华福证券今年4月递交设立资管子公司申请,12月即获批设立,用时8个月;长城证券于去年9月递交设立资管子公司申请,今年4月获批设立,用时仅7个月。
此外,还有多家券商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包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创证券、东兴证券、国海证券、信达证券等。
公募化转型越发明显
在资管新规之下,公募化成为券商资管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
2022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
头部券商设立资管子公司并申请公募资格的意愿更强。其中,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旗下的中信证券资管公司去年底获批,今年11月份正式开业;国信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的资管子公司也获批设立。
今年以来,招商资管、兴证资管获批公募资格,目前已具备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11家,另有国都证券、东兴证券、中银证券等3家券商也具有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此外,广发资管、光证资管、安信资管、国金资管也在申请公募资格。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券商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有“权益类资管规模50亿元”的门槛,未来更多将是中大型券商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
降佣降费落地券商研究业务面临重塑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心怡
作为证券公司品牌建设和市场影响力塑造的核心环节,研究领域一直备受市场瞩目,今年卖方研究更是因为“公募基金降佣降费”“研报违规被罚”等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公募基金降佣降费的背景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券商研究所短期内将面临收入减少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过度依赖控股参股基金公司贡献佣金的券商来说,挑战更为严峻。但长期来看,佣金支付分配体系的改革将有助于证券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券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并有利于投研能力突出的综合券商和部分具有投研特色的券商。
卖方研究业务竞争加剧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在年内落地实施,以降低管理费、托管费为核心内容的第一阶段改革已顺利落幕,重点在佣金分配与费率降调的第二阶段改革也于12月8日正式启动。
作为公募基金佣金分仓主力军的券商研究所自然受到“降佣降费”的冲击,研究业务收入在短期内下降不可避免。据机构测算,券商基金分仓佣金收入降幅将超30%。
有券商研究表明,本次降佣降费对卖方竞争格局及业务布局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将研究业务定位于核心业务或盈利中心、公募分仓佣金排名靠前的中型特色券商可能会加大投研份额的争夺力度,驱动行业洗牌加剧;对于业务综合化的大型券商而言,研究兼顾对外输出及对内赋能的职能,有望维持战略性投入。
长期而言,随着部分券商对研究业务定位的调整及部分中小型机构逐步退出,行业供给侧改革之下,集中度将明显提升。
面对基金公司等外部服务购买力的整体减弱,券商研究业务如何更好地推进以实现自身份额增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研报及业内分析,券商可通过覆盖市场、品类、主题等多元领域,深入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投研服务。
同时,券商应强化内部协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增加综合服务收益。此外,卖方投研数字化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当前监管限制基金公司通过券商转移支付采购第三方金融终端、研报平台、数据库等服务,这使得头部券商直接面向基金公司打造卖方投研数字化能力更为凸显。
强化研报业务监管
监管部门在今年5月份向券商下发《关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双随机”现场检查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部分证券公司研报业务内控薄弱,部分证券分析师等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
各地证监局陆续公布针对券商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的罚单,有43份在5月至6月间公布,受罚券商“研报制作审慎性不足”“内控机制不完善”“无证上岗”等问题突出。
通报明确指出,证监会和各地证监局后续将按照“零容忍”监管方针,持续强化研报业务监管执法,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据记者了解,多家券商研究所已就研报质量把控等问题展开集中培训,并就证监会“双随机”现场检查通报的问题开展研究学习。
华东地区某券业人士表示,券商研究所和分析师应充分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研报质量,同时,要以此为契机,深化业务改革,提升自身竞争力。
两融新政后 融资余额创年内新高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A股低迷之下,两融政策迎来多项政策调整。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融资融券余额维持年内高位。截至12月21日,最新两融余额为1.66万亿元,较“8・27”新政前(15657.75亿元)增长了近6%。
多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A股两融数据分水岭是1.5万亿元,低于该数据,说明整体市场成交额以及活跃度很弱。9月实施两融新政后,可以看到融资相对更为活跃,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
多项政策调整
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自2006年研究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以来,两融业务发展平稳,融资融券市场规模显著提高。近五年A股两融余额数据显示,2018年末不足8000亿元,之后逐年回暖,2021年末为1.83万亿元,但2022年A股大跌,年末两融余额降至1.54万亿元。
今年8月27日,两融政策迎来调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通知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至80%,融券保证金比例从50%提升至80%,对于私募机构提升至100%,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借。
9月份,北交所宣布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自2023年9月11日起,北交所已上市股票全部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存在《融资融券细则》第二十七条至二十九条规定调出标的范围情形的股票除外),新股自上市首日纳入融资融券标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11中旬监管对融券增量的限制,融券余额整体下降近20%。同时,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较新规之前增长8.3%。
新政实施以来,A股融资融券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截至目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已经由新政前的2.2%提升至2.5%,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超过9%。
在市场人士看来,此次调整主要是提高融资做多的杠杆,同时降低融券做空的杠杆,对市场整体是偏利好的,有利于释放更多的增量资金。两融利率下调同样会刺激更多杠杆需求,特别是融资需求会更加活跃。
券商发力两融业务
拓展业务规模
随着两融新政发布,部分券商为抢占市场份额,开始通过下调融资利率扩大融资业务规模。今年以来,部分券商的融资利率最低已从之前的6.99%左右降至5%,一些中小券商为了吸引新增用户,不惜降到4%左右。
北方某大型券商营业部人士告诉记者,“4%的两融利率明显低于券商的资金成本,客户可能被暂时吸引过去开户,但券源的紧缺还是会让这部分客户回流到头部券商。”
“融资融券业务是推动券商提升资本管理、投资交易、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申万宏源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由客户融资融券需求衍生出的一系列业务也成为近年来券商业务创新的重点。借助收益互换+融资融券业务,券商可以满足机构投资者对证券融入或出借的需求,机构投资者可以将持仓的股票提供给券商作为融券券源以增加收益。由融资融券业务衍生出的场外交易、结构化产品业务,也是推动券商从传统通道交易商向交易型投行转型的重要形式。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推荐阅读: